新闻中心

第一届中国LHC物理研讨会在图书馆VIP成功召开 [2015-12-22]

  2015年12月19至21日第一届中国LHC物理研讨会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该研讨会是由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理论所、上海应物所、中科大、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科学院大学、北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约200名实验和理论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参加了研讨会。赵光达、陈和生、张肇西、罗民兴、赵政国等五位院士,基金委孟庆国、董国轩、张永涛、蒲钔和中国科学院黄敏、卢宇及基金委前副主任汲培文等领导出席会议并给出指导性建议。

  19日上午,中国科技大学张淑林副校长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辞,随后基金委数理学部孟庆国副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黄敏副局长分别讲话,强调了LHC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并预祝会议成功。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院士作了“大型强子对撞机-机遇与挑战”的大会报告,分析了LHC实验对解决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中国组在LHC上ATLAS,CMS,LHCb和ALICE四大实验中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代表中国组对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在过去十多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随后四大实验的中国组负责人金山研究员、陈国明研究员、高原宁教授和周代翠教授分别报告了近年来的工作进展、人员队伍建设情况,以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和相应的经费需求等。报告特别介绍了中国组在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与性质测量、五夸克态的发现,以及极端条件下新物质形态的研究等重大突破和前沿课题上做出的重要贡献。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领导、与会的五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LHC四大实验组的主要负责人就如何更好的参与LHC国际合作和经费资助等事宜进行了座谈,赵政国院士主持了座谈会。汲培文就LHC实验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给出了许多建议,并希望中国团队能进一步加强合作,群策群力,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期待取得更多主导或有突出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在两天半的研讨中,共有65个LHC实验报告,全面回顾了LHC 第一阶段运行取得的物理结果,展示了LHC 第二阶段运行获得的最新成果;同时还有15个相关理论报告,综述了LHC物理的理论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介绍了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在报告期间,实验和理论工作者畅所欲言,对LHC物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对下一阶段LHC物理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最新的实验结果,包括:ATLAS和CMS最近观测到高质量双光子共振峰的初步迹象、LHCb观测到“五夸克态”,以及ALICE测量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多种属性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在研讨中,理论工作者还对下一阶段LHC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寻找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引起了实验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年长的科学家解答了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问题,鼓励他们拓展知识面,从各方面积极参加LHC实验,包括探测器的升级、运行和维护、性能研究,以及后续的物理分析和成果提炼等,做出好成绩并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培养。

  在研讨会期间,各个实验组对中国LHC国际合作研究的未来布局和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合作中要统筹考虑,兼顾探测器升级和物理分析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中国承担的探测器升级任务,凝练物理目标,集中团队力量争取在重大科学前沿获得突破性成果。

    会议最后决定,今后将每年举行中国LHC物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