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校参与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得首轨科学数据——白春礼院长率党组成员现场考察 [2015-12-25]

  12月24日晨,在成功升空后的第7天,我校参与研制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成功传回首轨科学数据,标志着包括我校负责的BGO量能器在内的有效载荷已开始正常工作。

  为保证卫星安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高压加电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上午5时43分,卫星飞行至106圈次时,科学载荷先加电压至工作档位1即450伏;上午8时55分,“悟空”飞行至108圈次时,科学载荷再次加电压至工作档位2即840伏;第109圈次时,地面支撑系统喀什站成功接收到卫星首批探测到的科学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送到位于北京怀柔的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任务大厅。


  接收到的数据显示,暗物质卫星的四大科学载荷: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量能器、中子探测器探测到的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计数与地面预测计数率一致,表明暗物质卫星的有效载荷已开始正常工作,每秒大约会接收100颗左右的高能粒子。数据分析显示,当天已经探测到1.3TeV的高能粒子,它已经打开了一个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在后续工作中,包括BGO量能器在内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有效载荷还要经历2个月的在轨测试和标定,之后正式交付科学应用系统,进入科学探测阶段,开始为期2年的巡天观测和1年的定向观测。在这段时间里,卫星每天都将观测500万个高能粒子,传回16G数据量,地面也将有100余人的科学家团队来分析研究数据,我校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是其中重要的力量。

  24日下午,科学院白春礼院长率全体党组成员,亲赴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任务大厅,观看了实施数据传输,并听取了首席科学家的汇报,对有效载荷的成功开机表示祝贺,慰问了现场参试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