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关于2025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综合考核通知
|
[头条新闻]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周志远课题组实现量子椭圆偏振成像
|
我院彭新华研究组首次实现了Rabi模型多临界现象的量子模拟 [2024-10-25]
我院彭新华研究组和华中科技大学吕新友教授合作,在Rabi模型多临界现象的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通过发展开放量子体系的稳态量子调控技术,首次成功地在核磁共振量子模拟器上验证了封闭和耗散Rabi模型中的量子多临界现象,推动了开放体系量子相变以及非平衡稳态量子模拟领域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3日以“Experimental Quantum Simulation of Multicriticality in Closed and Open Rabi Model”为题在线发表于...
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固态量子存储... [2024-10-06]
日前,我院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Deutsch-Jozsa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该成果10月2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分布式量子计算是解决量子计算可扩展性难题的一条可行路径,它通过非局域量子门连接独立的量子计算节点,从而整合量子网络中的算力资源来实现量子...
我院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提出协同量子精密测量新技术 [2024-09-30]
我院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制备出具有协同效应的原子核自旋,使核自旋相干时间延长到9分钟,并观测到协同自旋对极弱磁场的量子放大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协同量子精密测量新技术,磁场测量的灵敏度突破了碱金属原子的标准量子极限。相关研究成果以“Cooperative spin amplifier for enhanced quantum sensing”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133, 133202...
我院潘建伟、张强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实现百公里开放大气双光梳精... [2024-09-12]
由图书馆VIP潘建伟、窦贤康、张强和薛向辉教授等人组成的交叉研究团队,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结合时间频率传递等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级的开放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该技术可应用于监测大尺度范围的地球大气温室气体(GHG)和污染气体,还可以扩展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大气双光梳光谱测量,用于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监测和精确校准。相关结果于9月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大气...
我院彭晨晖教授团队在拓扑驱动胶体纠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4-09-06]
2016年,关于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的理论研究工作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因此,将数学中拓扑的概念引入至凝聚态物理系统中产生了各种新奇的物理现象。其中,拓扑纠缠是理解固体系统中拓扑序的关键。而在软物质凝聚态系统,特别是液晶体系中,拓扑纠缠则以具有三维拓扑结构的向错线缠绕胶体颗粒的形式存在。驱动非平衡态拓扑纠缠并实现其可重构自组装一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内的巨大挑战。针对此科学问题,图书馆VIP物理系彭晨晖教授...
我院高能核物理团队在反物质超氢-4核发现中作出重要贡献 [2024-08-22]
我院高能核物理团队与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在RHIC-STAR国际合作重离子碰撞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核,这是迄今实验上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the antimatter hypernucleus anti-hyperhydrogen-4” 为题,于8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这是STAR实验继发现反超氚核、反氦4核以来在反物质探索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图:重离子碰撞产生反物质超氢-4核示意图(上);反物...
我院天文学系蒋凝、王挺贵、孔旭等发现首例光谱认证的重复性黑洞... [2024-08-15]
我院天文学系蒋凝、王挺贵、孔旭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期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事件AT2022dbl的再次爆发,并迅速开展多波段后随观测,表明这极有可能源于超大质量黑洞重复潮汐撕裂同一颗恒星,且每次行为特征与一般典型的TDE事件完全不可区分。这是首个获得光谱认证、也是迄今证据最为确凿的重复性部分撕裂TDE事件,对研究TDE族群和物理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于2024年8月9日以“The Unluckiest Star: A Spectroscopically Co...